岳氏
山阳郡:古代山阳郡有二:①汉景帝中元六年(丁酉,公元前144年)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,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(公元前140~135年),又将其改为山阳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。②东晋朝义熙年间(公元405~418年),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,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,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、淮安一带。
冯翊郡:秦朝时期置郡,汉武帝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,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“京畿三辅”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。
邺郡:南北朝时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,治所在邺邑(今河北临漳)。
,
1.源于姜姓,出自远古颛顼帝之臣伯夷的后代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2.源于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3.源于维吾尔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4.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5.源于景颇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6.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如今,岳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,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,国内则尤以四川、河南两省为多,这两二省岳氏人口约占全国岳氏人口的52%以上。但目前在新加坡的华人宗亲团体名单中,却没有岳氏公会或岳氏总会的名字,说明在新加坡的岳氏宗亲人数不多。
冯翊堂:岳氏系出神农后裔,神农生姜水,即以姜为姓,称帝名用火德王,故号炎帝,都城迁曲埠,传七世生节茎,不在帝位。节茎又传七世生垂。垂于尧时作共工水官,生伯夷,伯夷为秩宗,昨“四岳”。又因佐禹治水功高,禹封其为吕侯,侯河南汲郡伯。吕侯功高如山岳,旨为“太岳”官,其后裔长子袭父封,逐以国为吕氏;仲子宫“太岳”,赐“冯翊”后即以官命岳氏,此得岳氏“冯翊堂”之来由也。
临漳堂:以望立堂,即邺邑堂,亦称彰德堂。
,
岳珂:岳珂是岳飞之孙,岳霖三子,字肃之,号亦斋、东几,又自号倦翁。母陈氏,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(1183年),即岳飞冤后四十二年。岳珂是南宋有名的文学家、史学家,他继承父志,向朝廷收集整理了岳飞的抗金行实,洗刷了秦桧一伙诬陷岳飞的不实之词,先后写有:《金佗粹编》二十八卷、《金佗续编》三十卷、《程史》、《九经三传治革例》、《愧郯录》、《宝真斋法书赞》、《玉楮集》、《棠湖诗稿》、《东陲事略》、《读史备忘捷览》、《吁天辨诬集》五卷,《天定录》、《玉楮》、《玉楮集后记》等历史著作。是留给后人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料之一。
岳元声:浙江嘉兴人。著名明朝大臣。明万历年间进士,最高职为南京兵部右侍郎。因直言敢谏和不畏权臣魏忠贤而两起两落。后潜心讲学,以“毋自欺”为主。著有《潜初子集》、《潜初杂集》、《圣学范围图》。
岳虞峦:江苏武进人。著名明朝官吏。明崇祯年间进士,官至江西按察使。明亡后出家。著有《周易感义》、《春秋平义》。
冯翊郡:秦朝时期置郡,汉武帝太初元年(丁丑,公元前104年)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,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“京畿三辅”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。
邺郡:南北朝时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,治所在邺邑(今河北临漳)。
,
历史来源
岳(Yuè )姓源出1.源于姜姓,出自远古颛顼帝之臣伯夷的后代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2.源于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3.源于维吾尔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4.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5.源于景颇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6.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得姓始祖
伯夷。姜姓,炎帝神农氏之裔共工的侄孙。曾担任帝颛顼的大祭司,后为第一代太岳。太岳即华山,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,以为山高接天,可通天神,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,故称之为太岳。后因祭祀天神的缘故,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,伯夷为第一任太岳。太岳部落每迁一地,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,是故产生了四岳(指以太岳部落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最高峰,后演变成为官职,由部落首领担任),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。他们都是伯夷的子孙。四岳助尧治理部落联盟,很有政绩,并拒尧帝美意,不肯接受禅让,而让位给舜。四岳在禅让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并助大禹治水,功绩卓著。后四岳子孙以祖先官职命姓,称岳姓。他们尊伯夷为岳姓的得姓始祖。迁徙分布
岳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三位,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八十六位,人口约一百六十六万一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1038%左右。岳姓源远流长,初见于《姓苑》。惜宋代以前,史书鲜见岳姓。据《郡望百家姓》等所载,这个源远流长的家族,秦、汉以前,主要是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。山阳是汉朝所置的一个郡,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。换言之,目前遍布于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岳姓人家,老家都在今山东,所以长久以来,他们始终相袭着山阳的堂名。金乡地处鲁南,与河南、江苏、安徽相比邻,魏晋南北朝时期,岳姓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,并最终昌盛为岳姓山阳郡望外,亦播迁于上述诸省,并在今河南安阳一带形成了岳姓邺郡郡望。到两宋之交,民族英雄岳飞横空出世,光芒四射,使得姓时间漫长,沉寂时间亦漫长的岳姓为之一振,自此以后,岳姓名人当仁不让,纷纷在史籍之上描绘壮丽人生。随着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,原昌盛于北方之岳姓开始取道安徽,跨过长江,进入今江苏、浙江、江西等地,或由河南徙奔两湖,或取道陕西,越过秦岭,进入四川。其中,岳飞后裔有落籍江苏宜兴者。元末,元兵大举南侵,宋王室蒙尘,辗转亡命,最后在广东之孤岛跳海。宋王室逃亡于何地,则蒙古铁骑纷至沓来,南宋遗民畏之如虎,于是岳姓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。明初,山西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山东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苏、陕西等地。明中叶以后,有沿海之岳姓赴台,或迁居东南亚。明末,张献忠余部继续抗清,1647年开始清军屠川,满清于1647年公开发布告示:全城尽屠,或屠男而留女。至康熙24年,完全占领四川全境,四川人口仅余9万,开始湖广填四川。四川之岳姓有避居云贵高原一带者。不久的湖广填四川,则两湖之岳姓有定居四川者。清代以后,岳姓分布地更广,并有河南、山东、河北一带的岳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。如今,岳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,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,国内则尤以四川、河南两省为多,这两二省岳氏人口约占全国岳氏人口的52%以上。但目前在新加坡的华人宗亲团体名单中,却没有岳氏公会或岳氏总会的名字,说明在新加坡的岳氏宗亲人数不多。
堂号
山阳堂:岳氏族人的祖先既然掌管四方诸侯,可见他们出身显赫,源远流长。秦汉以后,岳氏族人主要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。山阳是山东省金乡县的西北,岳氏人家的老家都是山东,随着历史的变迁,两千多年来,岳氏族人陆续移居各地。不过,他们始终沿用“山阳”的堂名。冯翊堂:岳氏系出神农后裔,神农生姜水,即以姜为姓,称帝名用火德王,故号炎帝,都城迁曲埠,传七世生节茎,不在帝位。节茎又传七世生垂。垂于尧时作共工水官,生伯夷,伯夷为秩宗,昨“四岳”。又因佐禹治水功高,禹封其为吕侯,侯河南汲郡伯。吕侯功高如山岳,旨为“太岳”官,其后裔长子袭父封,逐以国为吕氏;仲子宫“太岳”,赐“冯翊”后即以官命岳氏,此得岳氏“冯翊堂”之来由也。
临漳堂:以望立堂,即邺邑堂,亦称彰德堂。
,
家族名人
岳飞:字鹏举,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(公元一一零三年三月二十四日)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(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)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、驶骈在抗金战场上的主帅岳飞,就这样被秦桧一伙奸臣夺去了年青而宝贵的生命。寿年仅三十九岁。岳珂:岳珂是岳飞之孙,岳霖三子,字肃之,号亦斋、东几,又自号倦翁。母陈氏,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(1183年),即岳飞冤后四十二年。岳珂是南宋有名的文学家、史学家,他继承父志,向朝廷收集整理了岳飞的抗金行实,洗刷了秦桧一伙诬陷岳飞的不实之词,先后写有:《金佗粹编》二十八卷、《金佗续编》三十卷、《程史》、《九经三传治革例》、《愧郯录》、《宝真斋法书赞》、《玉楮集》、《棠湖诗稿》、《东陲事略》、《读史备忘捷览》、《吁天辨诬集》五卷,《天定录》、《玉楮》、《玉楮集后记》等历史著作。是留给后人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料之一。
岳元声:浙江嘉兴人。著名明朝大臣。明万历年间进士,最高职为南京兵部右侍郎。因直言敢谏和不畏权臣魏忠贤而两起两落。后潜心讲学,以“毋自欺”为主。著有《潜初子集》、《潜初杂集》、《圣学范围图》。
岳虞峦:江苏武进人。著名明朝官吏。明崇祯年间进士,官至江西按察使。明亡后出家。著有《周易感义》、《春秋平义》。